今天是:
安徽省:执法检查首次引入第三方量化评估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创新执法检查方式,首次引入第三方就全省产品质量执法工作同步进行量化评估。评估报告将与产品质量法执法检查情况报告审议意见一起,交安徽省政府研究处理。

委托第三方同步量化评估

今年4月,安徽省人大常委会根据2017年工作要点和监督工作计划,组织开展产品质量法执法检查,并首次引入第三方评估,委托安徽行政学院就全省产品质量执法工作同步进行量化评估。

第三方评估是由专业的调查团队开展评估,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地深入了解产品质量法贯彻实施情况以及贯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改进措施。经多次协商,评估组围绕“政府履职情况、部门执法情况、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产品质量社会责任共治情况、产品质量执法工作和法律法规需要完善的问题和意见建议”五个方面,共设定5类指标:即人民群众对产品质量满意度指标,主要了解人民群众对质量工作状况感知和重点关切;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的知晓度指标,主要考察各方面普法、学法、用法、尊法、守法情况;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指标,主要抽查本次实地检查的5个市6类重点行业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状况,并与本地发布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作比较分析;质量投诉受理情况指标,主要考察政府部门回应群众关切、维护群众利益的态度和效率,产品质量执法工作和现行法律法规需要完善的主要问题及意见建议等定性指标。

评估发现两个“不容乐观”

评估发现,安徽省在贯彻实施产品质量法过程中,存在政府履职的社会满意度不高、部门执法实效性不高、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不够、社会共治的作用发挥不足、产品质量供给差距较大等五大问题。其中,有两个方面“不容乐观”。

一是产品质量管理状况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不够深入,齐抓共管合力不够协调,违法行为处罚力度总体偏轻,基层质量执法能力较为薄弱。社会公众觉得产品质量管理状况“好”的比例为42.43%,觉得产品质量管理状况“差”的比例为41.29%,觉得产品质量管理状况“很好”的人数仅占8.22%。

二是社会公众对于产品质量状况的态度也不容乐观。认为产品质量在“安全性能差”“使用寿命短”“环保性能差”等方面存在问题较多。47.64%的调查者遭遇过“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52.61%的调查者遭遇过“伪造产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74.43%的调查者遭遇过“在生产、销售的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此外,评估还发现,24.18%的企业没有通过任何认证的管理体系;19.84%的企业没有建立任何质量管理体系。相当一部分小型食品企业管理水平较低,制度不健全,企业管理无章可循。

“把脉问诊”提供对策建议

针对五大问题,评估报告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要加强政府主导,完善顶层设计,改革机构设置,增加财政预算,做好名牌申报,强化制度、队伍、经费和服务保障;要加强部门管理,明确普法责任,加大普法力度,扩大监督抽查范围,加大召回力度,加强部门联动,探索长效监管机制;要加强责任担当,压实企业责任,完善全面质量管理,积极参与质量品牌工程建设,着力提升品牌影响力;要加强激励引导,发挥多元主体、政策引导作用,鼓励科研院所参与,形成社会共治格局,并畅通维权途径,提升维权监督效率。

根据执法检查情况和第三方量化评估情况形成的执法检查情况报告,已提交安徽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审议。安徽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126次主任会议,听取了关于产品质量法执法检查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汇报,决定将审议意见书交省政府研究处理。在审议意见书上,附有第三方量化评估报告。按照主任会议要求,相关专委会将加强跟踪监督,督促政府及有关部门抓好审议意见的落实,并及时将落实情况向常委会报告。

(摘自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