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营口人文历史简介(一)

    营口海潮壮,请让世界听!营口市地处辽东半岛中枢,渤海东岸,大辽河入海口处,是中国大陆上唯一一个可观夕阳落海的地级市。是中国东北近代史上第一个对外开埠的口岸,是大龙邮票的诞生地和发行地之一,是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发源地,也是中国民族金融业的起兴之地,曾是东北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宗教文化传播中心,及各种物资的集散地,被誉为“东方贸易总汇”和“关外上海”之称。英国、法国、俄国、日本、德国、美国、荷兰、丹麦、挪威、奥地利等国曾在营口设立过领事馆或领事机构,曾是东北对面向世界的窗口。  

  营口物产丰盛、交通便利,是东北重要的出海通道,是环渤海经济圈以及东北亚地区最具发展竞争力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全国首批重点沿海开放城市,辽东湾中心城市,辽东湾经济区中心城市、辽东湾经济金融中心,辽东湾现代服务业中心,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地名由来 

  

  三国时称营口为辽口,东晋时叫历林口。1688年,清政府安置巴尔虎蒙古人在营口一带游牧。巴尔虎人以窝棚为居室,窝棚相连,状似军营。巴尔虎人离去之后,清政府颁布开垦辽东的规程,要求关内移民到辽东垦荒,遂山东、直隶一带的农民便纷纷来此,还有登州、荣城、天津海下等地的渔民也驶船来此处落户。他们在辽河南岸潮沟旁(也有少部分在辽河北岸)搭窝棚盖茅草房栖身。这些窝棚和茅草房远远望去就象一排排营房(其实并不是营房而是小渔村),得名“营子” 。因营子地处辽河海口,是退海之地,至少有600年历史。此地形成陆地后,遗留下多条潮沟,涨潮时河水便把潮沟淹没于水中,此为"没沟"之意,故称没沟营。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签订,“增设牛庄、登州、台湾、潮州、琼州开埠为通商口岸”。咸丰十一年(1861)四月,英国派驻中国牛庄领事馆的首任领事密迪乐看到牛庄海口水浅,大船难以出进,条件如此之差,根本不能作为口岸开埠通商,并产生退意。就在英国人灰心丧气之时,发现了牛庄辖管的没沟营。没沟营不仅水深河阔,又有距海口近、码头紧靠城镇的优势。如能在此开埠通商,更胜牛庄。密迪乐找到牛庄的官员,提出改牛庄为没沟营的要求,并将实地调查和更变地点的情况,写信向英国政府报告。信中说:“牛庄作为商业城市已经没有地位,看不到商业上的活力。根据探察的结果,距离辽河入海口最近的没沟营,必将成为外国贸易的中心地”。清政府同意了密迪乐变更开埠的要求。一则由于牛庄河道淤塞,不如没沟营河阔靠海,码头依城,宜于开埠通商;二则按《天津条约》移地开埠成例,在牛庄辖管的没沟营开埠,并未违约。就这样米字旗飘升,没沟营代替牛庄开港了。清政府官文称之为“同意没沟营口岸开埠”。  

  1866年以后,清政府官文将“没沟营口岸”简称为“营口”。营口城市自此得名。